六修劍道館顏館長:劍道的知行知止
劍道的知行知止
「知行知止」 從字面上,一般人很容易就下定論的說:「 那就是講該走和該停,該走的時候走,該停的時候停,有什麼好說的。」
但經過大家討論後,引申出了_ 怎麼知道該不該走﹖如果要走,那走的時機是什麼時候﹖要走哪一個方向﹖而且要走到哪裡﹖
另外又怎麼知道是,該要停了的時候﹔該在哪個時候和地點停、要停多久、什麼時候又該出發了。
這些問題在在都是值得思考的,一時讓我聯想到在劍道修鍊上,不也是這些問題要探討嗎﹖
劍道修煉時的「知行知止」,就是思考和認知「該打出嗎﹖或是該等一下﹖該打哪裡﹖該怎麼打﹖」
該打出嗎﹖也就是打出之前,要考慮的是什麼﹖那就是能確實掌握暸解,是否得到打出的機會。
而所謂打擊的機會,至少有三個_ 就是製造機會、找機會、等機會。
這三個機會的來源,不管是製造、找、等,不外乎來自「逼攻」,而所謂的逼攻,就必須是有效的逼攻,才能得到打擊的機會,怎麼才算是有效的逼攻﹖那就是要能讓對方,因為忍受不住來自我方的逼攻壓力,而想打出時、或是忍不住想做出架和防的動作時、或者是對方因為我的逼攻壓力而姿勢潰壞時,也就是前輩老師常說的對方「動心」了,這就是打出的好機會,但是當對方有做出動心的姿勢或表情時,還要能清楚明白對方是「真動心」或者是「包藏禍心」,也就是對方的虛實要能清楚,否則莽莽撞撞的打進可能自投羅網。
該打哪裡﹖對方因為我方的逼攻而身體後仰時,是打面部的機會。對方因而劍尖上揚時,是打手部的機會。對方雙手抬起時,是打腰眮部的機會。對方劍尖下壓時,做刺擊或打面部。 對方劍尖往右移(以對方為準),則可以打面或手面連擊。劍尖往左移時則打手部或手面連擊,當然一切以當時的反應和時機來做最好的動作,並沒有一定的原則
該怎麼打﹖一得到打擊的機會的瞬間,應該是以左腳的湧泉、踝關節、膝關節、臗關節、腰腹部,肚臍讓身體有如彈簧般的作迅速而銳利的前進,帶動肩和手臂而打出,應該提醒自己打出時,腳的運作在於迅速和敏捷,而不在步幅的寬大,如何讓腳能迅速和敏捷的移動,簡單的說,就是把整隻左腳當作汽車的油門,右腳當作汽車的煞車,油門隨時都加油得狀態中,只要煞車一鬆開,車子有如賽車似的馬上能夠衝出去。也就是左腳隨時都準備好,只要右腳腳底一離開地面,整個身體就能迅速推進,多體會一百公尺賽跑的起跑,應該有很大的幫助。
註:參考資料 劍道日本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yuan406/12301450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